摄影摄像中全景的特点、作用及拍摄手法
全景 ──表现被摄人物全貌或某一场景全貌。
摄影摄像全景画面是一种最基本的介绍性景别,能将被摄体全貌表达清楚,特别是纪实新闻,会议拍摄中,最能直接表现其外观整体形象。摄影摄像全景画面与远景相比,有明显内容中心、结构主体。重视特定的环境中某一具体对象全貌等。所表现的被摄体、场景全貌,充当了介绍、记录等角色。
画面特点:摄影摄像注重画框内主体的整体结构和表现意义;与远景相比,摄影摄像全景要有主体中心或结构中心;重视视觉轮廓形状和视觉中心地位。如:一棵树、一个球场、一个会场等,都是特定场景。全景是电视画面构图中集纳造型元素最多的一种景别。在电视剧中用于表现人物之间、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。摄影摄像全景画面,主要人物全身,活动范围较大,体型、衣着打扮、身份交代的比较清楚,环境、道具看的明白,通常摄影摄像在拍内景时,作为摄像的总角度的景别。是不可缺少的镜头,大多数节目的开端、结尾部分都用全景或远景。远景、全景又称交代镜头。
1.摄影摄像全景的作用:
[1]能表现一个事物或场景的全貌。
表现某一物体的完整形象,使观众对所表现的事物和拍摄场景有一个完整的观照和印象。在纪实性片子中,全景画面无间隔地直接再现被摄体和场景全貌特点,使其充当了介绍、记录、表现的重要角色,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。如:天安门、悉尼歌剧院、人民大会堂、一只茶杯等,都需用全景表述。
[2]能完整地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。
人是电视艺术表现的中心,人的形体动作是决定人物性格、情绪和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的重要因素。也可通过特定环境、特定场景表现特定人物。通过摄影摄像全景表述相互间关系,表现拍摄运动员矫健奔放形体较为清晰。
[3]能揭示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心理状态。
人的形体动作是无声的语言,具有语言和文字所难以描述丰富而细腻的表现意义,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传播符号。例如:杂技表演,舞蹈表演等,都是一种形体动作的无声语言,传达出信息符号
[4]能表现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。
全景画面同时提供了两个重要形象,拍摄一个主体、拍摄一个背景、拍摄一个人物、拍摄一个环境,两者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。因主体与环境同等重要,它们是相互影响、相互补充。
[5]能在一组蒙太奇镜头组接中,全景画面具有某种定位作用。
全景画面能使观众对某一场景的全貌产生一个总体印象。这种总体印象不是由若干个局部中景、近景所拼接起来的,不需要经过想象来形成,而是被观众视觉所直接感知的。如拍摄:表现人民大会堂,只有站立在高处拍摄摄影摄像会堂全景,观众才能了解会场的全貌。如果用若干个小景别表现出会堂的全貌,虽能形成“完整的印象”但不直观。
2.全景的拍摄
摄影摄像全景主要用来表现被摄对象的全貌或被摄人体的全身,同时保留一定范围的环境和活动空间。全景画面与远景相比,有明显的内容中心和结构主体,重视特定范围内某一具体对象的视觉轮廓形状和视觉中心地位。一般来说,摄影摄像全景画面是集纳构图造型元素最多的景别,因此拍摄时应注意各元素之间的调配关系,以防喧宾夺主。
全景往往是一个场面中的总角度,制约着该场面镜头切换中的光线、影调、人物运动及位置。拍摄全景时,不仅要注意空间深度的表达和主体轮廓线条、形状的特征化反映,还应着重于环境的渲染和烘托、表现出被摄体的一般性质及其空间位置,表现出周围环境与被摄主体的相互关系。
“缺边少沿”是指拍摄中景和全景时,主体应该保留的轮廊线被挤出画面之外。有的会场全景,会标两头各挤出一两个字;有的人物不是缺一只耳朵就是没有额头;有的建筑物本来是按全景景别取景,却是“缺边少沿”,全景不全。
拍摄全景时,摄像人员应善于选择适当的前景来帮衬内容表达并加强纵深感,选择与主体不同色调的背景来衬托主体、突出主体;此外,该会场场景其他小景别画面的色调和影调应以全景画面为基础,并注意所有画面总体光效的一致和轴线关系的一致。
本文转载自网络。